宋嗣海:奋力打造“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决不辜负总书记的信任和嘱托,决不辜负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期待与厚望,拼搏进取,善做善成,把河钢塞钢奋力打造为中国—中东欧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97日,在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冶金报社承办的钢铁行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宋嗣海在发言中表示。

图为宋嗣海

“今年4月,河钢塞钢管理团队获得‘时代楷模’称号。这是属于以‘钢铁报国’为初心使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钢铁脊梁作用的中国钢铁行业的共同的荣誉。”宋嗣海表示。

河钢塞钢是我国海外收购的第一个全流程钢铁项目。一个濒临倒闭的百年钢厂全面恢复活力,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钢铁产业的谆谆教导,得益于中国钢铁工业伴随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钢铁协会以及兄弟企业的关心支持。河钢塞钢运营发展的阶段性成就,体现的是急剧增强的综合国力,是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是中国钢铁人“钢铁报国”的使命情怀。

20166月,在河钢收购仅两个月的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钢塞钢视察,嘱托河钢“言必信、行必果,把塞钢打造成为中塞务实,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的样板”。当年7月,在视察唐山期间,再次嘱托河钢“要切实兑现承诺,把钢厂打造成中国—中东欧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图为座谈会现场

宋嗣海在发言中表示,河钢集团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对连续7年巨额亏损的塞钢进行全方位治理。一是强化“三个支持”,切实提高企业生产力。河钢集团突出问题导向,重点在管理、技术、人才3个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先后派出260多名专家赴河钢塞钢开展工作;引入“世界最清洁钢厂”精细化管理经验、绿色化制造经验,企业管控水平大幅提升;输入河钢集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多项行业领先的专有钢铁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了塞钢工艺水平、自动化水平、循环利用水平、能源效率和绿色制造水平;举办了11期来华培训和7期境外培训,直接受益员工近3000人。经过持续改造提升,河钢塞钢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能得到有效释放。2018年,河钢塞钢全部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并一跃成为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二是突出“三个保障”,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立足河钢集团整体优势,从资金、原料、市场3个方面不遗余力为河钢塞钢提供最强劲的后台保障。河钢发挥资金统一调配优势,累计投入1.58亿欧元进行设备升级改造,并协调国内外金融机构组建银团提供低成本融资2.9亿欧元;发挥集团全球原料采购优势,保障塞钢多元化、低成本、稳定性的原料供应;发挥集团全球市场网络优势,利用遍布110多个国家的4.4万个客户资源,让河钢塞钢由一个欧洲巴尔干半岛的区域性企业,转变为市场遍及西欧、东南欧、美国、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的全球性企业,市场选择权和主动权迅速提升,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三是坚持“三个本地化”,切实提高企业凝聚力。河钢集团创新提出“效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的互利共赢发展理念。在效益本地化上,企业收益主要用于技术改造、规模提升和增加员工收入,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在用人本地化上,驻河钢塞钢的国内管理团队常年只保持9个人,其余5000多人全部为留用的原钢厂员工;在文化本地化上,完全按照当地法律、法规及文化习俗实施管理和经营,妥善保留原有体制和管理模式,与当地员工和社会真正融为一体。3年来,河钢塞钢员工时薪上涨近10%,还为上下游企业的2万多人带来长期稳定的收入,当地失业率由18%降至6%

在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支持帮助下,河钢集团仅用半年时间就扭转了斯梅代雷沃钢厂连续7年巨额亏损的局面,并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兑现了中国政府、河钢集团对塞尔维亚政府和人民的承诺。3年时间,河钢塞钢成功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走得稳”,再到“走得好”,成为中国—中东欧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成为中国海外发展的“金名片”。

图为座谈会现场

(来源:中国冶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