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使命催征

——怎样看待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历史贡献和新时代的职责使命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  何文波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钢铁工业在党的领导下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奠定了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钢铁基础。历史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

站在70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回首过去,中国钢铁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完成了中国人民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进程中交给我们的历史使命。展望未来,我们还有新的使命、新的作为。我们初心不改,将为满足强起来的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中国钢铁工业的主要成就

毛主席曾说过:“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70年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了有效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钢铁材料的需求,以孟泰、马万水、曾乐、刘汉章、李双良、郭明义、李超、河钢塞钢管理团队等钢铁楷模为代表的几代钢铁人,艰苦奋斗,探索创新,铸就了钢铁工业的辉煌,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主要用钢行业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去不复返了。这是新中国钢铁工业最大的历史性成就。

一是从缺铁少钢到全球第一,中国钢铁建立起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生产体系。1949年,中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仅用47年就成为全球第一产钢大国,至今连续23年稳居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第一位,创造了世界钢铁发展史上的奇迹。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下,中国钢产量于2003年突破2亿吨,2005年突破3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2008年突破5亿吨,2010年突破6亿吨,2012年突破7亿吨,2013年突破8亿吨,2018年达到9.28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半壁江山,彻底结束了中国钢铁供不应求的历史。

二是从依靠进口到迈向中高端,中国钢铁产品品种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所需钢材的自给自足,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能冶炼100多个钢种,轧制400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到1978年,我国1/3的外汇都用来进口钢材。2006年,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钢材钢坯折合粗钢净出口3463万吨,成为钢材净出口国。如今,钢铁工业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绝大部分钢材需求,我们每年进口的钢材量不到消费量的2%,其中大部分进口钢材也并不是国内不能生产。同时,高强度高性能钢材生产和应用比例不断提高,满足了下游用钢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换代的发展要求。以百万千瓦级核电用钢、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钢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用钢已实现产业化;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Ⅲ级(400兆帕)及以上高强钢筋生产比例超过95%;高强船板产量大幅提高,约占船板产量的一半;电工钢板、冷轧卷板、镀锌板等高端产品逐步替代进口。

三是从引进、吸收、创新,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中国钢铁技术装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跻身世界钢铁工业设计和设备制造、施工建设综合能力最强国家行列。1949年我国修复后勉强能够进行生产的7座高炉、12座平炉、22座小电炉,如今已被256家规范企业(工信部公告)的425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其中,3000立方米级22座,4000立方米级16座,5000立方米以上7座),403100吨及以上转炉(其中300吨及以上14座),995台连铸机,619套棒线材轧机,71套热轧宽带钢轧机所取代。大高炉、转炉技术实现了对韩国、日本、美国等几十个国家的出口,自主设计和建设的鞍钢鲅鱼圈、首钢京唐、宝钢湛江和山钢日照钢铁基地已在大海之滨拔地而起,标志着我国钢铁工业自主设计、制造、工程建设和掌握运用新技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194971日,朱德总司令在石景山钢铁厂(首钢的前身)的开工大会上说:“多炼一吨铁,就是给国家多增加一份家当。革命的家当越多越好。”今天,我们的“革命的家当”不仅多了,而且质量越来越好,技术越来越先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钢铁工业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桢干。

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逻辑

新中国钢铁工业在战争废墟上艰苦创业,既有顺利发展的机遇,也有探索前进的挑战;有过3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的沉痛教训,也遭遇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更有改革开放40年来的激流勇进,奋楫争先。一路行来,什么是钢铁工业70年来最大的发展逻辑?一句话,是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

首先,建设钢铁强国,满足人民的期待,是我们70年奋斗不辍的内在动力。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之规范表述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风雨兼程,大国崛起。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宣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响应人民期待,紧紧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是贯穿钢铁工业70年发展的红线。

在物质极大匮乏、家贫国弱的时代, 一年又一年的“夺钢大战”、“大跃进”时的全民大炼钢铁,既留下了违背经济规律的沉痛教训,也体现了全国人民对钢铁的强烈渴望。

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极大解放和发展了钢铁工业的生产力。1996年中国钢产量首破1亿吨时,《人民日报》发表了《亿吨钢铁壮国威》的评论文章,热情洋溢地写道:“人们不应忘记北洋水师官兵们望着外敌的船坚炮利仰天悲啸,不应忘记偌大的中国没有一根自己生产的钢轨而备受奚落嘲讽。1亿吨钢意味着什么?……巨轮下海,飞弹上天,公路如织,大厦成群……我们可以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看到它庞大而坚硬的骨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带来社会主要矛盾的渐进演变。完成了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历史使命的钢铁工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化解过剩产能,推进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国际化发展,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了新的贡献。

其次,勇于担当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勇于探索创新,是钢铁工业70年来屡创辉煌的法宝。

从“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 到“上缴利润递增包干”的首钢承包制和“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鞍钢老企业技术改造之路,再到“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武钢发展战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宝钢现代化企业管理经验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管理创新经验;从1979年重钢职工自销钢材迈出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到河钢集团“全球拥有资源、全球拥有市场、全球拥有客户”的国际化发展实践……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钢铁人面对不同历史阶段发展中的难题不等不靠,锐意进取,闯关夺隘,气贯长虹,引领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当然,勇于担当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勇于探索创新,意味着我们要经受一系列否定之否定的阵痛,应对一次又一次再出发的艰巨挑战,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能成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事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我们决胜未来的法宝。

钢铁工业70年的发展历程,让我们这一代钢铁人今天想来仍感慨良多。70年守初心、担使命,我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钢铁材料的需求,航母下海,飞船上天,高铁驶向世界各地,迈向富强的国家和人民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是对新中国钢铁工业最高的褒奖。

新时代、新钢铁、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呼唤新钢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钢铁工业仍将在现代工业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支柱地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这样的地位,决定着我们一定要树立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的新的角色自觉,承担新使命,踏上新征程。

所谓新钢铁的新使命,就是要继续抱定建成钢铁强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初心,在坚持发展这一第一要务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率先实现既大又强的钢铁现代化,支撑我国“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

所谓新钢铁的新征程,就是要继续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抓住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真抓实干,迎难而上;就是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绿色低碳和环保安全作为首要责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努力建成创新型、国际化、低碳绿色、可持续运营的现代钢铁工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审视今天的钢铁工业,我们还有不少难题待解。比如,短缺经济时代形成的粗放发展理念和增长方式还没有被彻底摒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的发展理念还没有深入到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提高产业集中度、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调整都有待进一步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尚未完全落地,钢铁工业还没有真正摆脱关键、核心技术追随者的角色,一些钢材产品在品种、质量、服务等方面还缺乏国际竞争力;我们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大国钢铁的品牌意识、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互利共赢的全球钢铁产业链还没有建立起来;绿色发展理念还没有内化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本质需要,钢铁企业间的节能环保水平还参差不齐,区域钢铁总量与环境容量、承载能力的矛盾仍然突出……解决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拿出我们走过70年辉煌历程的勇气和担当,接力奋斗,克难制胜。

初心不改,使命催征。守初心、担使命,是钢铁工业辉煌70年的发展逻辑,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进入新时代,站上新起点,钢铁工业仍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开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挺直钢铁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