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钢铁人共逐强国梦
闭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秘书长 刘振江
(2018年9月19日)
各位选手、领队、教练、裁判员,同志们:
“首钢杯”第九届全国钢铁行业大赛经历了紧张、激烈、难忘的5天,圆满完成各项赛事,今天胜利闭幕。我代表中国钢铁协会和大赛组委会对本届大赛高度肯定,讲三点意见:
一、“首钢杯”是一届开放、创新、出类拔萃的大赛
本届大赛是在中国钢铁工业走出2015年困境,以非凡的毅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举办的,是检阅全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一次盛会,同时也拉开了首钢人自信豪迈地迎接百年盛典的序幕。
本届大赛紧张激烈,赛事精彩,成果丰硕。共有9名选手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其中成绩最好的还要向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申请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共有80名选手获得“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称号;10家企业代表队荣获团体奖;10家企业获得“优秀组织奖”;6家企业获“最佳进步奖”;6名裁判评为“最佳裁判员”;1名监审评为“最佳监审员”;鉴于首钢对本届大赛的贡献,授予首钢股份“特别贡献奖”。在此,我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大赛组委会,向获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和单位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是钢铁行业凝心聚气的一面旗帜。从本世纪初行业腾飞到金融危机攻坚克难,从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到转方式稳运行,大赛始终伴随行业一路前行,传承着历代钢铁人钢铁报国,不怕艰难,众志成城的行业精神;展现了不同时期钢铁企业岗位练兵、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辈出的丰硕成果;展示出钢铁人爱岗敬业、顽强拼搏、技艺精湛的职业素养。
本届大赛技术含量高、技能性强,赛场精彩纷呈。参赛选手年轻化、知识化程度高,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21岁,“80后”和“90后”占8成以上,在赛场上展示了一代新人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湛的职业技能、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炼铁比赛通过炉况仿真模型,把特殊炉况的处理引入考项,增强了选手在生产实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热轧比赛首次引入先进的VR虚拟现实技术,强化了选手处理复杂异常工况的能力;天车比赛设置“粘鸡蛋”、“座酒杯”项目,对选手的基本功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在眼到、心到、手到中“快”、“准”、“稳”,是高难度的检验;电焊比赛中不同的焊接工艺、变换的焊接姿势,一招一式间眼疾手快、严丝合缝、沉稳干练,4小时不间断的操作,考验着选手的耐心、毅力和水平。各参赛选手都是有备而来,赛前精心准备,赛中沉着应对,赛后回顾总结,成了难忘的记忆。年龄最小轧钢选手李自强说:“第一次参加全国钢铁行业技能竞赛,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向行业高手们学到了本领”。宝武集团的领队表示,大赛不仅是兄弟企业相互学习、互相比拼,也是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荣誉感的难得机会,宝武集团首次把下属的武钢、八一、韶钢、梅钢、鄂钢等企业全部的选手集中强化培训,既提升了选手的技能水平,又使集团的一体化和认同感大大增强。
首钢作为东道主,以开放的胸怀大手笔地承办了本届出类拔萃的大赛。第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有力。责成梁宗平主席和胡雄光副总经理负责,以首钢股份为主,矿业公司参与,多部门组成筹备领导小组,制定了《竞赛筹备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发动数万职工征集竞赛会标和主题语,“钢铁奥运”深入人心,有2000多名职工报送了作品,一线员工的作品脱颖而出,选定为竞赛会标;第二是大气开放,公平为本。筹备工作站位高,比赛项目交行业定,现场考察不设置时间限制,让选手与设备“零距离”接触。答疑会上,有问必答,耐心细致,无论是竞赛大纲、考评细则,还是场地设置、工装道具,都安排专人答疑;第三是组织到位,保障有力。这次竞赛参赛队伍数量创了历史新高,选手、教练、领队及裁判员近600人,而且在迁安比赛距北京较远,接待工作量大于历届,首钢组织了10个工作组和200多名志愿者,全程点对点标准化服务,包括住宿在内的全方位安排,受到了所有参赛人员的一致赞扬;在场地改造、设备购置、竞赛筹备等方面,首钢投入是最大的一届。新建了可供260人理论考试的全新机房,配制了铁水看样的高清摄像头,每位选手能在自己的工位上清晰的观察铁水样的动态;首钢还为每位选手配备了全新的平板电脑,便于准确观察炉况的各种参数;漂亮整洁的天车工竞赛场地,面积达1000平米,并专门设置了观摩区;全新的焊机设备、整齐划一的操作工位,实操工位面积甚至超过了国赛标准,所有的竞赛场地和装备都是为大赛全新配置的。首钢这次建成的竞赛场地,自然成了首钢职工教育培训、职工技能鉴定的重要基地,也应该是冶金院校学生实习的优质基地。
首钢自己参赛也做了认真准备。进行了10个月的三轮淘汰的集中训练,在比赛中,首钢集团和股份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世界上所有的大赛都难免有主场优势,我们的大赛,从行业到首钢都在力免主场优势的叠加。在大赛成绩出来后组委会研究团体奖名单时,他们主动提出首钢股份不拿团体奖,把指标让给其他企业,组委会考虑首钢股份总分名列前茅并为大赛做出了重大贡献,就决定把准备授给集团的“特别贡献奖”授予首钢股份公司。集团和股份的大度,体现了首钢的品质和文化,体现了对行业的担当和奉献,展现出钢铁大企业深厚的底蕴和方方面面的综合实力,是值得行业学习的。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对首钢各级领导、各单位和部门、各参与职工和广大志愿者的辛勤和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裁判员队伍在大赛中从命题到执裁起了关键作用。本届大赛全体裁判员和监审员肩负使命,高强度地工作,夜以继日,尽职尽责,恪敬职守,公平执裁,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他们是技能人才的导师,是企业大赛的指导、行业大赛的裁判,大赛的成功有他们的默默奉献和功劳。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裁判员、监审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钢铁行业的大赛实现了一届比一届好的预期
行业大赛历经18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回顾大赛的历程,每一届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始终坚持“一届比一届办得好”,积累了基本经验。
一届比一届好,就要精心组织,公平公正。我们组织大赛始终把公平、公正作为大赛的生命力,作为牢牢把握的底线和恪守的原则。一是大力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确保秉公执裁。裁判队伍的质量是成功办赛的关键。钢铁协会历来高度重视裁判员纪律、素质、水平和能力的培养,每一届赛前都要严格选拔、系统培训裁判员,配强专业裁判长。赛前强化保密教育、保密措施、严明纪律。通过这些年大赛历练,为行业和企业培育了一大批政治素养好、执裁水平高的优秀裁判,累计培训裁判员达一千余人,他们已经成为企业岗位比武和职工培训的骨干力量。同时,不断更新竞赛题库,使理论和实作考题都与时俱进。二是竞赛组织、工作程序更加公平公正。本届大赛改变了过去竞赛工种由承办企业一家定的做法,采取参赛企业一人一票制,由大家投票决定,体现了多数参赛企业的意愿。此外,针对往届选手现场考察不系统、针对性不强的不足,组委会改变传统做法,在选手考察前率先召开裁判员工作会,及时制订并发布《竞赛规程和实操细则》,使选手对考什么、怎么考做到早知道,早熟悉,在考察中能够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有的放矢。同时,让制订规则的裁判长与选手面对面,亲自答疑解惑,使这届大赛选手考察的有效性大大增强,得到参赛企业的普遍赞同。三是大赛考务工作与时俱进,执裁过程科学严密。理论判卷从过去完全依靠人工,到现在计算机实时打分,排除了人为因素;现场执裁成立了专业监审组,全程参与,保障公平。每届大赛,我们始终坚持理论试题由第三方命题的中立性;坚持裁判员封闭地点的精心选择和严密安保;坚持执裁过程严谨细致,监审无死角、可追诉。通过多年的积累沉淀,反复实践和主动创新,在大赛公平公正上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并且在“首钢杯”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大赛的公正和不断进步,使得更多企业愿意参与,我们欣喜的看到,从第一届“唐钢杯”39家企业参赛,到“宝钢杯”首次超过60家,这一届又突破70家,敬业钢铁、联鑫钢铁等一批从未参赛的民营钢铁企业也踊跃加入大赛。全行业都应清楚,这是行业最高水平的赛场和校场,真正有水平的企业和选手应该敢于到此一决高低,教学相长。
一届比一届好,就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一是竞赛组织与程序日趋成熟完善。“武钢杯”以前,大赛从考试抽签到考务安排基本靠人工,费时费力,效率不高。经过几届大赛的传承和不断改进,计算机抽签系统更加方便快捷、美观实用,考位顺序、准考证打印一键完成;抽签过程环环相扣,紧凑有序;理论考试交叉考位,断电保护一应俱全,省时省力,效率大大提升。可以自豪的讲,钢铁行业的大赛在全国各类大赛中是出类拔萃、名列前茅的。二是竞赛手段和方法届届有创新,钢铁行业的大赛有其特殊性,生产设备大型化、连续化作业,使得高炉、炼钢、轧钢等难以实操设备。为解决这一矛盾,从“马钢杯”开始,行业大赛不断推陈出新,先后在炼铁、轧钢、焦化、天车等工种引入仿真模拟新技术,使大赛在既不影响生产,又能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现实工况身临其境的展现给选手,模拟现实操作中难以遇到的问题,更加全面的考核选手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三是大赛从形式到内涵都更加丰富,大家参与度、获得感不断提升。从“宝钢杯”以来,每届大赛期间还同步举办“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论坛,为全体领队和教练在赛场外搭建起一个相互学习、技术交流、开阔视野的平台,场内竞技,场外交流,相互映衬,增添了大赛的内涵和新意,增强了大赛领队和教练员的获得感,成为近几届大赛一道新的亮丽风景。
一届比一届好,就要竞赛和提高并举。参赛都重视名次无可非议,但名次名额总是有限的,拿没拿到名次,提高越来越被重视。参赛得到提高就是收获。为了提高,每次大赛不仅增加了技术和技能含量,还特别加强了赛后技术点评。裁判员向选手解读技术要点和技能要领,解析难点,传授诀窍,使所有参赛选手都在名师点拨中得到提高。本届大赛技术点评重点突出,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炼铁针对大高炉发展趋势,抓住高炉安全平稳、绿色环保的技术难点,对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技能进行了重点点评。热轧就轧制的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操作方法以及故障的判断和排除、要点与难点进行了深入交流。天车和电焊既点评操作要点,也传授理论和电器知识,提升选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本领。
一届比一届好,就要形成“钢铁奥运”的文化遗产,传承钢铁精神。本届大赛从参赛选手到参赛单位除了取得的名次不同外,其他方面的收获都有同感,一是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接受了检验,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二是本届大赛的精神财富丰盛。充满了精气神和正能量,同为钢铁人,共逐强国梦,凝心取气,升华了大赛精神,开幕式首钢105名员工演出的“长征组歌”,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极大的鼓舞了大家钢铁强国,弘扬长征精神的意志。行业每届大赛都重视了钢铁文化、钢铁精神的提炼和弘扬,“马钢杯”重温毛主席视察马钢的珍贵历史;“宝钢杯”回顾举全国之力,全行业支援建设宝钢的辉煌历程;“鞍钢杯”学习了鞍钢的历史贡献和老孟泰精神。这些都成为了“钢铁奥运”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了钢铁工业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凝结和升华了新时代的行业精神,激励着我们奋发进取。
三、要致力打造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行业大赛有力地促进了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前八届大赛已经产生了660名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96名全国技术能手,6名选手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涌现出刘宏、郑久强、吕涛、蔺红霞等一大批钢铁工匠,每届大赛都能带动数十万行业职工岗位大练兵。
我们高兴的看到,近年来,钢铁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卓著,技术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全行业高技能人才占比已经突破35%,受过高等教育人员比例达到32%,提前实现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目标。近年来,钢铁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2017年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接近600吨,有的企业突破了1200吨。实践证明,加快培养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善于创新、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我们要多措并举,致力于打造数量充足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
同志们,“首钢杯”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胜利闭幕,打造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任重道远,还需要我们更加扎实有力地不断推进。希望全体参赛选手、教练和领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大赛取得的收获和提高带回本企业、本车间、本班组,像播种机一样传播大赛的成果,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把收获的技能要领、技术诀窍分享给周围更多的职工,使大赛的成果和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带动工匠队伍的壮大和钢铁精神的传承,用高技能的聪明才智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做出新贡献。
最后,祝大家返程一路平安,中秋节快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