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把握新趋势、推进钢铁行业

冶金装备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创新发展

  中钢协冶金设备分会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讲话

张长富

201587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包头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设备分会第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冶金设备分会成立以来的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也是在行业运行环境出现新的趋势性变化,全行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时点上召开的。因此,这次会议对于我们审时度势,攻坚克难,努力做好下年度的工作十分重要。

   下面我就当前的行业形势及今后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经济新常态下钢铁工业的总体运行情况

1、新常态下钢铁生产的新情况。在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钢铁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钢产量成倍增长占到全球一半以上;钢铁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大幅提高,从2000年开始全球钢产量从8亿吨增加到了16亿吨以上,其中我国钢产量增加了6.5亿吨,占到全球钢产量增量的82.9%。尤其是近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已经使中国的钢产量占全世界钢产量的一半,中国市场占全球钢材消费45%和铁矿石消费的60%然而,2012年开始,钢铁行业已经连续 3年处于成本微利运营状态,今年一季度全行业亏损,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不但经济增速有所下滑,更为重要的是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个月下降。钢铁、焦炭、造纸、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供给过剩导致价格下降,而最为明显的钢铁产品则连续44个月下降,企业亏损增加。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全国粗钢产量为4.8亿吨,同比下降1.8%,这就是近20年来粗钢产量出现首次下降的新情况, 1-7月份全国生铁产量4.1亿吨,同比下降2.8%这反映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经济仍处在调结构、转变方式的关键阶段,结构调整阵痛仍待继续释放,新动力还难以对冲传统动力下降的影响,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矛盾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

2新常态下的总体消费及价格情况。 首先,从消费层面看,我国钢铁消费总量进入峰值平台区,消费的质量和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2013年是粗钢表观消费峰值年。2013年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7.1%2014年同比下降3.29%20151-7月份同比下降5.33%。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进入峰值区的特征明显,市场需求大幅增长已经成为历史。 

目前,我国人均粗钢产量已经超过600公斤,按照发达国家粗钢产量变化趋势的一般规律推测,我国粗钢产量达到峰值以后,将在峰值附近波动,一定时期以后会呈现下降趋势。消费的质量和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期,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和机电产品出口增速显著回落,主要用钢行业,如机械、造船、集装箱等制造业及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年度消费钢铁量的高峰期已过,使钢铁的国内消费已达到峰值平台区。2013年我国钢产量和经济增速相近,增幅均在7.5%左右,但是2014GDP增速预计为7.4%,而钢产量仅增长2%左右。据钢协测算,2007年我国新增万元GDP所带动钢材消费量为179公斤,到2013年这一指标下降到147公斤,累计下降了17.42%。这些都表明,我国钢铁消费总量进入峰值平台区。

由于经济增长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而对钢材消费的拉动作用减弱,代之的是经济结构变化对钢铁质量性能提升带动作用增强;钢材消耗量较少的高技术产业增长加快,现有的庞大粗钢产能无法找到与之相匹配的钢材需求增长空间;钢材消费等级的提高导致钢材消费强度下降,钢材实际消费量增速也明显下降。 

其次,从市场销售价格层面看,低价格、低效益的局面仍在持续。自2014年以来,国内市场钢材价格一路下跌。市场需求增速下降,致使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铁矿石、煤炭价格下降所带来的原料成本优势并没有明显的转化为产品竞争优势。统计数据显示主营业务亏损加剧。1-7月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万亿元,同比下降17.8%;实现利润总额-62亿元,而主营业务亏损324亿元,增亏320亿元;亏损企业47户,占统计会员企业户数的46.5%

2014年,从年初的99.14点下跌至年底的83.09点,降幅16.2%。进入2015年以来,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持续创出新低,下跌趋势不但没有减缓,反而更加剧烈,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去年底的83.09点接连跌破80点、70点、正在向60点靠近,今年上半年的降幅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今年以来钢材价格指数降幅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降幅。钢材价格指数持续突破有指数记录以来的低点。6月末平均价格与上年末相比,冷轧薄板每吨下降853元,镀锌板每吨下降851元,热轧卷每吨下降704元,螺纹钢每吨下降595元,高线每吨下降564元。

4月份以后,铁矿石价格快速反弹,已经由410的每吨46.84美元,上涨到625的每吨61.16美元,涨幅高达30.57%,而同期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下跌10.2%,矿价与钢价趋势背离。7月份以来铁矿石价格快速下跌,78跌至45.13美元/吨,再创新低,近期回升至50美元/吨左右。上半年协会研究部分会员企业铁矿石库存与矿价的相关性,发现两者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即矿价下跌,企业库存下降,矿价上涨,企业库存上涨,反映了买涨不买跌的采购心理。钢铁企业的集中补库、集中采购对矿价上涨起到了助推作用。

企业之间已出现明显分化。1-7月份,盈利前10名企业合计盈利171亿元,同比增长72%;亏损前10名企业合计亏损195亿元,同比增长270%1-7月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万亿元,同比下降17.8%;实现利润总额-62亿元,而主营业务亏损324亿元,增亏320亿元;亏损企业47户,占统计会员企业户数的46.5%

纵观盈利企业特点,今年上半年出现的新情况是,东部沿海沿江的企业的效益要好于内陆及西部地区的企业,在当前进口铁矿石价格处于低位的情况下,东部沿海沿江的企业优势则更加明显。一是生铁制造成本较低,并且效益越好的企业降本增效力度越大,仅炼钢生铁制造成本一项,企业间的差距每吨就高达500-900元;二是劳动生产率高,效益较好的企业年人均产钢普遍在800吨以上,部分企业年人均产钢量在1000吨左右。如果说炼钢生铁制造成本高低受区域影响较大,沿海沿江企业相对于内陆企业存在一定的地利条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则体现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体现了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差距,值得企业研究。同时企业之间效益分化加剧,一部分企业在当前最困难的时期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有一部分企业资金短缺,经营出现严重困难,少数企业生存难以为继,面临出局的危险,企业间的差距正迅速拉大。有的是经过长期的改革创新、转型发展,进入行业困难时期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的是持续降本增效,取得了全生产要素效益最大化。

第三,从出口层面看,在国内钢材消费明显放缓,价格进一步下降的情况下,其钢材的出口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2014年,累计出口钢材9378万吨,同比大幅增长50.5%,进口钢材1443万吨,同比仅增长2.5%,折合粗钢净出口8441.5万吨(同比增长64.5%)。今年,由于国际市场钢材价格降幅小于国内市场降幅,企业纷纷加大出口力度,今年1-7月份,全国出口钢材6213万吨,同比增长26.6%;进口钢材770万吨,同比下降9.1%1-7月份累计净出口钢材折合粗钢5670万吨,同比增加1442万吨。但是钢材出口量大价低,虽然保持这样的出口数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市场的压力,但是从现在已经了解的情况看,在贸易摩擦方面已经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引起有关国家和地区钢铁同行对我钢材出口的普遍忧虑,也直接导致针对我钢铁产品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仅今年上半年,针对我钢铁产品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就多达8起,7月份又增加5起。大量的贸易摩擦既影响全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也将影响企业的现实利益,钢铁协会不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协调,也不断加强企业间的自律协调。

综上所述,2015年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可总结为“需求下降、产量下降、价格下降、环保加压、整体亏损”。新常态下的钢铁行业生产、消费与价格出现的持续低迷和历史最低点的新情况充分的反映出行业整体运行态势要触底回升仍需时日。钢铁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严重供大于求,产品价格下跌不止,企业大面积亏损,环境压力增大等较为突出的问题。

二、钢铁工业即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大调整、大变革阶段,企业在调整变革中,重新定位,提高生存发展能力成为新趋势。

     1积极应对新常态下的大调整,大变革必将是所有钢企的必然选择。  钢铁作为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基础材料,支撑着海洋工程与船舶、轨道交通、汽车、工程机械等下游行业的产业升级,提高质量,提升钢铁制造基础能力必然是制造业整体升级的需要。作为一个“传统又古老”的大行业,持续运行在低价格、低效益的新常态下,其结果是钢铁行业就此可能会从幕前退到幕后发挥支撑作用,支撑高铁、飞机、船舶、核电、航天、汽车、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走出去。在现有精细制造优势的同时,布局智能化转型和智能工厂建设,必然加速行业内企业的大分化,分化的过程就是产业重组、调整、内部集中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大分化是钢铁工业目前进行产业优化的前提,只有分化,才能优化。大变革、大调整、大重组将带来企业数量上的减少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工信部正在制定的《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7)》,这个计划将很快会出台。该计划的目标是:压缩我国8000万吨钢铁产能,以缓解产能过剩矛盾;建立2~3家智能示范工厂,提升行业两化融合水平;将钢铁企业数量控制在300家左右,推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推进区域企业重组整合。《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进一步推动落实有关配套政策措施;同时,工信部计划在2015年推进钢铁行业两化融合,开展智能工厂应用示范,支持大型钢铁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开放平台转化,推动汽车板、造船板等个性化订单加工配送。《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的实施,一方面,促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劣势企业在变革中被淘汰出局,使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钢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进程就会加快。另一方面,行业内大型企业集团竞争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并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引导中国钢铁产业未来发展;服务于国内外高端制造业需求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众多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和区域优势,进一步做精做细专业市场和区域市场,因此,所有钢铁企业在这样的大调整、大重组、大变局的环境中都会面临着重新定位与艰难的选择,这种无奈的选择,必然会成为钢企提高生存发展能力的新趋势。目前,我们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比较低,企业数量众多,但其实竞争并不充分,尤其是大量地方钢铁企业受到的地方保护助长了这种重复性建设。2014年底前全行业2450家企业,四大钢企占行业的产量比重只为19.5%,因此通过提升行业集中度来提升行业竞争力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中国钢铁产业同质化竞争的必然结果。

    2、新变化、新市场,国际化推动企业重塑竞争新优势。今年以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正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中游经济带建设有序推进,也为钢铁行业提供了转型机遇与新的市场空间,钢铁行业要牢牢把握这次机遇。由单纯的钢铁业务向适度的多元业务转型,以寻求新市场的利润增长点;拓展钢铁制造的增值服务,由单纯的钢铁制造转向制造与服务并重;推进国际化是中国钢铁业实现由大到强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儿,“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为钢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据我们了解,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国家中,钢材净进口国占70%以上,是我国钢材出口的重要目标新市场。目前,“一带一路”对于钢铁企业业绩推动开始显现,因为除钢材直接出口外,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建设,将带动钢铁企业钢材间接出口。涉及沿线64多个国家,规划6大经济走廊,投资规模可能高达6万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会打通,将促进“铁路、公路、基建”产业的大发展,而水利、电力电网、地铁、铁路、公路、油气运输、核电以及港口等领域,钢铁都是这些工程的重要原材料,这些项目的落地,必将为钢材创造一定的需求空间。钢铁行业要高度关注、做足功课、积极参与。很多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合作方面有成功案例,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希望大家互相学习借鉴。

新常态带来行业新变化、新市场,国际化的用户使企业原有竞争优势面临巨大挑战,长期以来钢铁行业的市场竞争具有明显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特点,特别是近年来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成为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并且由一般产品市场发展到高端产品市场,由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长期依靠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的模式给钢铁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害,使众多企业精疲力尽,苦不堪言。今后单纯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已难有回旋的空间,企业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竞争为主的新阶段是势所必然。新常态下下游用钢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对钢铁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钢铁行业以用户为中心理念得到认可。钢铁企业要致力于挖掘下游用户的隐性、潜在需求,在满足用户不断提升的新要求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已有工艺装备、技术、人才潜力,挖掘下游行业提高安全性能、降低维护成本对钢铁提出的新需求,通过与用户建立“产、学、研、用、检”战略合作,为用户创造新价值来开拓新市场,企业由被动的数量拉动转变为主动的供给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由钢铁生产向钢铁制造服务的转变。面对新形势下的新市场竞争及未来竞争要素的变化,企业将依据自身和区域优势劣势,围绕国际化、高效化、专业化、区域化、相关多元化来重塑企业竞争新优势。

    

三、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推进钢铁行业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

     1、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既是钢铁行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钢铁行业脱困图强的关键。519,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标志着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序幕全面拉开,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质量为先、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结构优化、强化战略支撑和保障等五大战略举措,推动实施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五项重大工程。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是中国版“工业4.0战略的具体体现。我们知道“工业3.0是在标准化、自动化、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解决了质量、成本、生产和运输效率问题,中国制造2025则要在“工业3.0的基础上通过定制化、柔性化生产,解决响应速度、个性化需求的问题,这是趋势,我们必须积极应对。

  目前质量、成本、效率依然是钢铁行业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基础,资源环境压力是钢铁行业面临最大约束。从整个行业来看,工业3.0的任务并没有全面完成。因此,提升钢铁制造的基础能力,尤其是产品质量提升,节能环保的改善依然是行业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

钢铁行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装备不断优化,品种质量持续改善。在关键工艺技术与重大装备方面,大中型企业主体设备在世界上是先进的,从引进、集成到自主创新,已基本实现主要工艺技术和主体装备国产化,其中大型冶金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我国已经具备自主建设年产千万吨级的世界一流现代化钢厂的能力,以京唐、鲅鱼圈为代表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生产流程工艺和装备技术,是继宝钢之后中国钢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高效低成本冶炼技术、连铸及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性能预测与控制及一贯制生产管理技术等关键工艺技术,促进了钢铁工业资源与能源的节约、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显著提高,贫赤铁矿、褐铁矿和菱铁矿等矿产资源的选矿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复杂难处理锰矿选矿技术也有长足进步;鞍钢、太钢、包钢、攀钢、酒钢等企业的矿山规模和选矿技术经济指标不断提高。

在节能减排方面。装备大型化、现代化和先进工艺技术的采用,促进了节能减排。行业重点推广应用的以“三干三利用”为代表的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措施,有效促进了行业清洁生产。综合能耗指标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大幅下降,2014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降至584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量3.5吨,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1.38千克。

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6个,工程实验室5个,工程技术中心15个,工程研究中心10个,企业技术中心39个,创新型企业17个。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推动了钢铁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

今后较长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将进入转型升级的新常态,钢铁生产和消费难以再有较大幅度增长。能源、环保和资源问题将变得更加紧迫和严峻。同时,工业化、城镇化、下游行业升级发展对钢铁工业提出了新要求,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和安全型产品,更加需要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用钢产业对钢铁材料提出的变革需求将引领钢铁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希望我们的会员企业要紧密围绕市场制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加快由钢铁制造者向材料服务商转变。要增强竞争实力和后发优势,要努力成为世界钢铁工业最重要的创新驱动者。

    2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推动钢铁行业加快改革创新,实施智能制造迈上新台阶。全面推行钢企两化融合,争取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过程中走在前列,这既是制造行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钢铁行业脱困图强的关键。今年全国两会时,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我们行业未来实施的就是“互联网+钢铁”的概念,加快推进企业转型,从而达到一是打造钢铁服务平台。二是由传统制造向智慧制造、智能制造转型,打造新钢铁制造平台。其实,钢铁产品从钢厂流水线上下来后仅是完成价值创造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增值服务空间无限广阔,要打造集电商、物流、数据、金融、技术等功能为一体的钢铁服务平台,引领钢铁流通新秩序。钢铁行业天然具有与互联网结合的优势,尤其是在钢铁服务领域,钢铁的“重”与互联网的“轻”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更容易实现深度融合。互联网+钢铁”为我们价值的挖掘提供了可能,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助于帮助企业解决质量、成本、生产和运输效率等企业内部问题,同时也有助于通过定制化、柔性化生产,解决响应速度、个性化需求的问题。在未来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下,以大批量定制化为特征的传统制造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要求,必须向“互联+”智慧制造、智能制造转型。钢铁生产系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发展的趋势。宝钢目前已经做到了在管理、技术和商业模式上适应环境变化而转型,持续不断的创新,赢得了竞争先机,保持了竞争优势。他们一是在产品销售环节,为客户提供产品销售及相关的金融、物流和加工配送服务;二是在研发环节,通过与汽车、家电下游行业用户设立共同实验室,开始先期介入模式;在制造环节,已经建立了5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三是在加工服务体系上,在全国建设了50多家剪切配送中心;在智能物流上,为客户提供厂内配送服务。实现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的互联,将使工业生产效率提高30%。当然,他们的信息系统还没有覆盖到全集团范围,也没有与客户、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协同制造商的系统有机连接。这也是下一步宝钢智能制造要解决的问题,最终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在宝钢会形成一个开放共生的互联网+钢铁的生态系统。

    3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既能够有效缓解资源能源约束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能够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增强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补充作用,推动加快带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实现绿色增长。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把绿色发展作为主要的方向,确立了绿色制造,落实中国制造下一步工作重中之重,要把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核心产品的设计、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我国钢铁行业要致力于成为绿色钢铁技术的全球领跑者,走绿色化、生态化的道路,实现减量化、低碳化、数字化发展。

    工信部提出要加快实施绿色改造的升级,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舰船、造纸、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的改造,加快新一代可循环流程工艺技术的研发,大力开发推广具备能源高效利用污染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使用的工艺技术。在产品开发方面,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市场为导向,上下游融合,实现产品八字方针:创新、个性、定制、优质。要坚持“工艺为龙头、装备为手段、产品见效果、服务为目标”的“工艺、装备、产品、服务一条龙”的技术创新方针。要以材料开发四面体为指导,开展减量化的成分设计和开发特色化、差异化的工艺技术,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和创新引领。

积极采用高效的电机、锅炉 、先进的设备,用高效绿色生产工艺装备改造产品的制造领域。加快实现重点行业的绿色升级。要广泛应用清洁高效的铸造、锻造、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加强绿色产品的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节水工艺 ,持续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 电器终端应用产品。积极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大幅降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使用,能耗及限用物的含量。建设绿色的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促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到2020年力争建设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生态园。

同志们,全面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创新驱动发展,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积极研究开拓“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市场,加快行业技术自主创新与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是事关钢铁行业长远发展,塑造大国钢铁的重大战略任务。希望大家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努力开创钢铁行业新工作、新局面!

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