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和一座资源型城市的环保转身

 

曾几何时,攀钢的烧结机被列入环保部的挂牌督办项目,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同时,由于含硫量较高,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烧结烟气脱硫在业界被称为“世界性难题”。而今天,根据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2月份空气质量报告,在四川省重点监测的环保重点城市中,攀枝花市空气质量最好。这样的转变,来之不易。其背后,是攀钢坚持环保攻关不动摇的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是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今年,新环保法已经实施,加上当前全行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钢铁企业的环保压力进一步加大。攀钢通过科技攻关并引入第三方治理模式,解决钒钛磁铁矿烧结烟气脱硫的实践,不仅坚定了新常态下钢铁企业打赢环保这场硬仗的信心,而且为全行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316日一大早,家住攀钢厂区的市民王义红开始晨练。他坚持晨练多年,最近两年的一个变化让他很是欣慰,他和一起晨练的朋友都摘下了“面具”———口罩。

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市开发建设50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大气二氧化硫指标长期超标。20053月,攀枝花市被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今天,攀枝花市民摘掉口罩的背后,是攀枝花市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环保部门数据显示,2014年,攀枝花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6%,创历史最好水平。这样的空气质量甚至让人忘记了,这是一座围绕钢铁企业而建的城市。

一面是“勒紧裤腰带”攻关,一面是在业内率先尝试第三方环保治理模式,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终于将青山绿水还给了攀枝花这座美丽的城市。目前,攀钢烧结机综合脱硫率从原来的50%左右提高到95%以上,每年新增减排二氧化硫2万余吨。20151月份,攀钢西昌项目平均脱硫效率达95.6%2月份平均脱硫效率达 96.3%,同时,系统还有较好的脱硝效果,脱硝效率平均达33%以上,出口烟气氮氧化物含量达现行国标。

“勒紧裤腰带”治污

与其他钢铁企业相比,攀钢所面临的环保挑战更加严峻。攀西地区钒钛铁精矿的硫含量高达0.7%,烧结烟气中二氧化硫含量最高时达9000mg/Nm3,是进口矿的近10倍。因此,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烧结烟气脱硫在业界被称为“世界性难题”。

“由于国内烧结机烟气脱硫技术起步较晚,自主治理技术不成熟,基本没有可借鉴经验。”攀钢安环部部长邱述明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我国过去还从国外引进了一些烟气净化技术,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花巨资引进的技术和装备很难大规模推广。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烧结烟气脱硫技术主要有干法、半干法和湿法3种。干法脱硫技术脱硫效率一般不会超过70%,半干法可达85%以上,湿法的脱硫效率最高,大约在90%以上。但还没有哪一种脱硫方法,能够将脱硫效率、副产品的处理以及运行效益3个问题统统解决。

与此同时,由于钢铁行业不景气,攀钢还面临着巨额的减亏任务,资金十分紧张。然而攀钢总经理张大德的态度十分坚决:“勒紧裤腰带也要治污。”

2007年开始,攀钢成立专门的研发团队,启动了“烧结烟气高效脱硫工艺装备集成技术”研发工作,先后投入5.16亿元,经过长达6年多的技术攻关,尝试了多种治理技术,相继攻克了脱硫剂易流失、高含量杂质离子难脱除、设备易腐蚀等难题。

但是,攀钢自主研发的离子液循环脱硫集成技术却未能达到预期,脱硫效果整体还不太理想,仍影响着大气环境质量。20133月初,四川省环保厅要求对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炼铁厂6号烧结机实施停产治理,20141月对新1号烧结机实行停产治理,确保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不过,攀钢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研发项目负责人、攀钢研究院冶金与环保研究所所长黎建明仍然表示,他们的团队将锲而不舍,通过技术攻关最终实现资源全循环利用。

请进环保“管家”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破解钒钛磁铁矿绿色利用难题?攀钢人陷入了思考。

    2013年上半年,攀钢组织考察组前往国内相关钢铁企业、电厂、烟气脱硫治理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在综合考虑脱硫效率、技术成熟性、系统运行稳定性和运行成本等因素后,一种被称为BOO的治理模式进入攀钢视线。BOO,即第三方建设拥有运营。随后,攀钢打破传统体制拘囿,向社会公开招标,外聘攀枝花市一家环保科技公司负责治硫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当起了攀钢的环保“管家”。

    2013年,该环保科技公司投资8500万元,对攀钢钒6号和新1号烧结机采用新技术实行全烟气脱硫,并对电除尘系统同步实行了改造。根据双方合作协议,按攀钢钒6号、新1号烧结机现有产能计算,攀钢钒每年须支付第三方环保科技公司约7000万元脱硫费用。

要顺利拿到这笔运营费并不容易。环保“管家”头上戴着“紧箍”:如果不能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不但拿不到运营费,还要承担环保部门相应的经济处罚,并支付违约金。为了收回投资并实现盈利,该公司全力投入,千方百计保障治污到位、排放达标、运行正常。攀枝花市的空气质量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明显提升。

    324日,位于攀钢钒炼铁厂内的新1号烧结机跟往常一样运转着。大量白色烟雾从85米高的吸收塔顶排出,不到半分钟便消散在空中。此时,监控室内的大屏幕上显示,烧结烟气中二氧化硫进口浓度为5461.8mg/Nm3,出口浓度为102.4mg/Nm3,脱硫效率为98.1%。这意味着该烧结机的二氧化硫排放限值达到了≤200mg/m32015年国家新标准要求。攀钢钒炼铁厂副厂长侯毅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这是与环保部联网的排放数据,绝对真实。

彻底消除西昌“烟羽”

“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的思想如今已深入攀钢内部上下。近年来,受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攀钢生产经营遇到一定的困难,但其对环保的投入从不吝啬。从2005年至2014年,攀钢累计完成环保节能投资70多亿元,实施环保项目272项。

    325日,《中国冶金报》记者走进攀钢西昌钒钛基地,蓝天白云下,一座森林工厂映入眼帘。在西昌钢钒炼铁厂烧结作业区中控室,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实时数据为:二氧化硫进口浓度为4125mg/Nm3,出口浓度为165mg/Nm3,脱硫效率为96%

    96%,这一成效的得来却一波三折。

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是四川省战略发展和国家攀西钒钛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重大项目,坐落于西昌市经久乡罗家沟,地处安宁河畔,距西昌城区20多公里。西昌项目建成投运后,总体景观效果和污染控制水平均达到规划目标要求。但由于西昌地区地处高原、气压低,在试生产中经氨法湿法脱硫后,烟气受到大气气流和逆温层等因素影响,产生了“烟羽”问题。

对此,该公司制定了严格的保障措施,并按整改网络计划稳步推进。2013年,他们再次投资2.2亿元,启动了全面密相半干法脱硫工艺改造,并决定采取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由专业环保公司负责建设、经营。2014年,西昌项目三套烟气脱硫系统相继建成投运,出口SO2浓度稳定在20~200mg/Nm3间,符合国家排放要求,彻底消除了西昌市民诟病的“烟羽”问题。

“这是目前高硫钒钛矿冶炼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最为科学、实用的方法,也是国内唯一采取三级脱硫方法进行脱硫的企业。”邱述明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说。据介绍,攀钢在西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先后拿出39.75亿元资金投入环保建设,占工程总投资的13%

如今,在2014年四川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排名中,攀枝花一直位居全省8个重点城市前列;在2014年中国最佳养老城市和中国避寒旅游城市50强排行榜中,攀枝花是全省唯一入选城市;全年到攀过冬康养一周以上的“候鸟”老人突破10万人次;2015年春节黄金周,攀枝花市接待游客人数突破百万大关,“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形象享誉海内外……

一家钢铁企业和一座资源型城市,就这样实现了一次环保转身。

转自《中国冶金报》